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很多年前,就有人讨论这两句诗中的“床”究竟是什么。以前有人解释说,这个床是井台上的栏杆,而不是睡觉的床。后来又有人解释说,这个床是折叠凳。后一种说法由于马未都先生在《百家讲坛》说家具收藏而广泛传播。马未都先生用北方话说,这个“床”是指“马扎”。不管怎么说,反正这个床不是睡觉用的床。马未都先生广泛传播的这一观点是对的,反驳马未都先生的意见不够充分。
简单来说,李白“静夜思”中的这两句诗,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而缓慢的变化。中国人以前是席地而坐的,现在是坐在凳子上,也叫垂腿而坐,当今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垂腿坐。那么,对于中国人来说,这个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。马未都先生结合古代家具式样的变化指出,唐代,凳子、椅子之类开始在中国出现,到宋代基本已经普及,这个说法大致也是正确的。其原因是,唐代开通西域后,中外交往给中国带来很多新东西,其中就包括凳子、椅子,以及很多中土之外的外国人,从而渐渐改变了中国人一个长达数千年的习惯。
但是,为什么这个变化会在当时的中国发生?如果没有对比参照,我的这个问题会显得很突兀。所谓对比参照,是中国的两个邻国,韩国和日本。日本与韩国原先同中国人一样,是席地坐的,也叫跪坐。至今,他们依然保持了跪坐的传统和习惯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发生了“坐式”的变化,而在日本和韩国却没有?是因为凳子、椅子没有传到日本吗?我们知道,盛唐时期,日本向中国派出很多“遣唐使”,全面学习中国文化。日本有学者指出,在日本古代的“平安时代”,日本人已经开始使用椅子。日本的“平安时代”相当于中国唐代中叶到南宋中叶(西元794-1192),因此,日本遣唐使显然也把当时中国正在出现的凳子、椅子带到了日本。然而,两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。中国人后来彻底改变了“坐式”,日本至今都没有改变。如果没有日本这个参照,我们对于中国的改变不会有太多的想法,只说它是一个历史现象罢了。如果看到了日本、韩国的参照,那么同一个流行造成不同的结果,应该有不同的原因。包括马未都先生在内的很多专家学者,很少有人对此问题发表过意见。我试着给出一个解释,当然,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。
凳子、椅子大致在唐代出现于中国,应该是不错的。然而,改变中国人的“坐式”习惯,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。凳子、椅子刚在唐代出现的时候,使用并不很普遍。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陈振教授认为,唐代出现的凳子、椅子,在后来很长时间里,只是作为尊长、老人、病人、残疾人以及其他特殊需要者使用的工具,在当时的正式场合,中国人依然采用席地坐。然而,我们应该看到,席地坐也有一个变化过程。以前,中国人是跪坐,但是,唐代之后的五代时期,跪坐已经改变了。五代时期有一副著名的画,名叫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从中可以看到,那时候的人们以盘腿坐为主。盘腿坐的流行,可能是凳子、椅子出现后,席地坐依然是正宗,两者结合的结果。因此,基本可以说,从五代到北宋初期,跪坐和盘腿坐的习惯依然被保持,尤其在正式场合,它还是常规的“坐式”。从皇帝出行的仪仗看,北宋末年,椅子已经成为必备物。南宋中前期的诗人陆游曾经记载:“徐敦立言,往日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、兀子,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”。从这段描述看,北宋末年男人坐椅子应该已经普及,但是,女人坐椅子,依然被讥笑。而到陆游所在南宋中前期,女人坐椅子也已经很正常了。
由此,我们看到从席地坐到垂腿坐的一个重要变化时期,就是北宋。在这个时期的某个重要原因,导致凳子、椅子在民众中间开始流行。我认为,这个原因就是王安石变法。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,以前简单说过“免役法”。王安石变法中还有一项不太被人注意,叫做“保马法”。北宋经常面临北方民族的战争,马匹是当时重要的战争物资。起初战马由官府统一饲养,但是,成效不好。王安石变法时期,为了做好充分战争准备,便实行了“保马法”。所谓“保马法”简单来说就是,由老百姓广泛养马,每家每户养几匹,政府采取收购、免税等补贴措施。王安石下台后,仅当时的开封府,老百姓养马就达到6000匹。因此,我认为,“保马法”使得马匹在中原百姓生活中大量出现,是导致席地坐向垂腿坐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若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订阅老张小站以获得最新内容。 / 欢迎交流探讨,请发电子邮件至 mail[at]vdazhang.com 。
欢迎谈谈你的看法(无须登录) *正文中请勿包含"http://"否则将被拦截